您当前的位置:中国房产门户网要闻正文

狂人牟其中出狱反思录:贫困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罪恶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2017-09-06 02:25:55 来源:新浪财经作者:刘晓庆 浏览次数:6330  

  牟其中反思录

  来源:南方人物周刊

  出狱后,他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办学,鼓励那些经历过失败的人再次站起来,鼓励他们去追求财富,而不是田园牧歌、小富即安

  夜幕降临,别克车驶进隧道,微弱的光线让我看不清牟其中的脸。76岁的他声音依然具有穿透力,伴随着车辆行驶的轰鸣声,他仿佛进入一个封闭的安全空间,坚硬的自我保护硬壳开始往外扩散,有些柔软地带,是外界从来没有触碰过的。他像是在跟自己对话。

  报国

  2016年9月27日,牟其中狱中归来。这个人们刻板印象中的“狂人”、“神人”,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精神世界,他的想法宏伟抽象,天马行空。出狱后将近四个月的时间,他回过老家万州,拜祭过母亲,会过亲友,到过重庆、成都、上海,最后又回到了北京,也经历了补办身份证、银行卡这类琐碎的程序性杂事。他依然是那个神话般的存在吗?

  再次见到他,满头的白发间长出了丝丝黑发。出狱时走路有些摇摆的情况也消失了。双手有力,步伐矫健,很难把他跟一个76岁的老人联系在一起。每天,牟其中都会找一些人跟自己对话,学者、企业家、普通人,他从他们身上检验自己的思维,不断接收新信息以形成对当下社会的判断。笼统地说,他缺失了一个时代。商业社会更新迭代,践行者换了一茬又一茬。牟其中始终把自己放在时代的风口浪尖,这一次也不例外。关于时代与个人的关系,他更倾向于老乡郭沫若的说法,“这样的时代有这样的一个人;有这样的一个人,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。”牟其中是不愿意落后于时代的,他要的是创造一个时代。

  牟其中是有心结和情结的人。他的心结是内生性的,过往三次牢狱之灾让他对“生命”产生敬畏,但是他不信命。他相信自己的人生应该、也必须由自己掌控,即便是在最黑暗的18年的狱中生涯。这样他才有本事去为别人的人生争取和创造些什么。

  在他的概念里,每个人都有属于每个人的天赋,他们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时一定会表现出来,如果一个社会能满足每个人的天赋,那才是自由自在的社会。牟其中认为自己的天赋是让每个人都离这个目标社会近一点,他要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通道。他据此认为这是他使命感的体现。他已经开启南德实验(2),筹办免费讲学,开办从事创新、创业教育的“双创”专业教育,一切准备工作按序进行。他也在狱中完成了他将主讲的一门专业课--智慧经济生产方式。

  牟其中会见了许多企业家朋友。这些朋友向他传递了在各自领域碰到的现实困境。他们把牟其中当成是企业的救星,希望能得到牟其中的指点。尽管如此,牟其中还是有些诧异,他想不明白怎么现在的企业家有如此多的悲观情绪,抱怨生意不好做。他把自己在狱中的研究讲解给大家听,他觉得他们可以据此找到新生。大家的反应多多少少能够给牟其中带来些许欣慰。

  有个90后的小伙子特意从美国赶回来见牟其中一面。他说牟其中是他的人生偶像。牟其中走在路上也会被细心的路人认出来。他们过来搭讪,怯怯地问,是牟总吗?牟其中嘴角露出一丝笑意,没有肯定,也没有否定。他变得平和了许多。

  只是见到一位经济学家时,他还是有些不耐烦。牟其中本就有草莽气息,看不起学者,把他们比喻成“专门教小鸭游泳的母鸡”。牟其中再也不想跟他讲话,认定他没有学识。牟其中的毕生心血都花在研究马克思上面。第一次看马克思论述,看不懂,只看得一个一个汉字杵在那。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读,读完了背,背得滚瓜烂熟,慢慢地才发现其中的真谛,并提炼出自己的理论。他的这套理论根植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,他觉得自己比马克思幸福。马克思只是提出了理论但是没有实践,因为当时没有生产力支撑。而他正处于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的时代。这是他的利剑。

  2017年的春节临近了。牟其中赶着年尾去登峨眉山金顶。他在仁山乐水中明志。他的志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外界解读为“政治情结”。牟其中感到过委屈,怎么是一个具有政治情结的人?政治只是他的一种通道,一种与社会共感的方式,他界定自己为一个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。

  牟其中的这种自我界定是如何形成的?他是一个对“政治”非常理性的人,虽然有意识、无意识地被卷入每个特殊时期的运动,他总是出风头的那个。牟其中是一个坦诚的人,没有印记般的城府,没有腹黑,他的鲜明特点在他的神情中一览无遗,如果他想证明些什么,强调些什么,也都表现在言语和举止中。有时候,我们发现他反反复复讲的那些内容虽然已经不再陌生,却还是远离我们一般人的理解。他仍然乐此不疲。这大概是他一生的智慧成果了。他会反过来“感恩”这几十年如一日的牢狱生活,极简的生活模式让他能在孤独和寂寞中再三琢磨这些事,始终保持“事外人”的状态。

  他不要搞政治,他自信有经商天赋。祖父经营“成德生国药号”,由一个卖草药的农民发家。父亲牟品三子承父业,成为了早年间四川很有实力的企业家之一,是商会会长。平日里,牟其中随父亲外出,享受到的都是“恭维、逢迎”和面子。父亲对他的教育是“一品商,二品官”。父亲热衷于慈善,常跟牟其中抒发报国立业情怀。牟其中视父亲为偶像,视父亲的教导为格言。牟其中是偏房所生。骨子里,他想要获得父亲的认可,超越父亲。他渴望获得存在感。存在感在他那也许就是父亲赏的一颗糖果,甜。

  幼时的他最大的惶恐来自于“富不过三代”的魔咒。他害怕到他这一代变得一事无成,成了一个享乐的少爷。1949年,时局的变化让他家从人上人变成了一贫如洗的困难户。贫贱过,他能体会到贫困对人的影响。在贫困面前,人往往很容易就妥协了。他要跟别人不一样,发现有什么苗头不对,他要摆正航向。生活的苦难告诉他,贫贱夫妻百事哀,只要家穷,打架吵架天天干这事。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贫困,让自己发财。可摆脱贫困并不能使他获得真正的满足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他要达到父亲的高度,就要使更多人摆脱贫困,以此证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。

  家业

  牟其中“以国为家”。他想不明白怎么有人能把家庭生活看得那么重要,但同时他也承认家庭生活的稳定对他的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  牟其中前后有两任妻子。出狱前,牟其中知会了远在美国的两个儿子,希望他们能回来相聚。两个儿子有事回不来,他大概是有些失望的,只能通过电话聊一聊近况。

  在狱中,牟其中常服用的保健品大部分都是儿子从美国寄回来的。出狱后,牟其中检查身体,两百多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,这给了他充分的信心。前后三次牢狱之灾,牟其中在狱中度过了总共23年零两个月,现在他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持体魄,延续生命。儿子寄回来的保健品就像他的强心剂。

  牟其中反思过这么多年对家人的亏欠。虽然他不放在嘴边,但心里背负着沉重的感情债。就像吸水的海绵,时间越长,分量越重。他自知没有在生活上关心过儿子们,觉得把他们放出去自由发展就是最好的教育。儿子们小的时候,他给他们买书,一屋子的书,从格林童话到金庸武侠。他也给他们指明方向,比如学习一门外语,指导一下未来的人生道路该如何发展。

  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在牟其中公司里做过事。因为卫星业务,牟其中把两个儿子一个送到俄罗斯办事处,一个送到美国办事处。两个儿子跟他去过很多地方,见了不少世面。

  他对儿子们的这种关照,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的关照。他将这种关照视为朋友间、伙伴间的关照。他要他们与他平等相处。儿子们可能没有完全认同。二十多岁的时候被派到国外,没有享受特殊待遇,跟普通员工一样。后来牟其中入狱了,没有能力关照他们了,儿子们在国外受了很多苦难,导致他们对牟其中心存怨恨。他在狱中突发脑溢血,通知儿子时,他们也只是停顿后淡淡地说了一句“知道了”。

  淡漠的亲情是牟其中的遗憾,但他自觉这是为伟大事业应该付出的代价。当他一个人往前冲的时候,放弃了很多机会和享乐,他意识到他的家人也会跟着他失去很多乐趣,但他没有办法达到那种平衡。他要求极致地去追求他心中的大目标。

  最近,他又在电话中问起儿子外语的事,儿子说他现在的俄语可以跟俄罗斯人吵架。牟其中很高兴。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,儿子对音乐感兴趣了,想要在音乐方面深造。他始终觉得,社会上那些不允许儿子超越老子的思想太狭隘了,他就希望儿子能超越自己,当然一定是在商业领域之外,比如音乐。

  牟其中也觉得亏欠妻子。第一任妻子杜宗莲在他第一次入狱被判死刑时始终不离不弃,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与他的母亲相依为命。两人分开后,杜宗莲也对牟其中十分关怀,曾经还去探过监。牟其中曾在飞机贸易大获成功后赶到成都,特意派人将杜宗莲从老家接来见面,问他要什么。杜宗莲什么都不要。最后牟其中给她一套房子,作为她后半生的依托。

  牟其中不善于表达对亲人的爱与思念。他只能简单粗暴地物化,给他们钱。越亏欠,他想给的钱越多。所以他就想赚更多的钱。

  如果是钱也没有办法弥补的事呢?那些丧失的人伦乐趣,改变的人生轨迹,了无痕的青春岁月,牟其中自己也没有办法去填补这些空缺。他想那就是他们应该付出的牺牲,毕竟他在为让更多人摆脱贫困而谋划着。

  自我

  牟其中关不关心自己?

  上世纪80年代末,牟其中带着大部队辗转迁移北京时身上只剩下2000块钱,他只能在前门住1块钱一天的地下室旅店,每天早上两根油条一个饼要撑一天。后来,断断续续换了好几个地方租房子住。最后租了一个干休所的半层,虽然有两百多平米,但是普通极了,家里什么像样的家具都没有,甚至连床都是断腿的,找来砖头垫一垫。

  牟其中不知道什么是名牌,也提倡家人过简朴的生活。对吃也没什么大鱼大肉的要求。他有苦难崇拜,觉得苦难造就了他。他想,人性的弱点长期以来就是贫困造成的,贫困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罪恶。他过着寡欲的生活,不去歌厅、舞厅,不打牌、不洗桑拿、不抽烟,一有时间就爬山。他喜欢大自然。简单的环境能屏蔽很多干扰,让他思考很多问题。

  出狱将近四个月时间,他发现北京堵得不行,吵得不行,出去办事就要想怎么才能回得来。他练就了在闹市中保持静心的本事。

  他反思过自身的弱点,发现人只有战胜了自己的弱点才能表现出伟大,而一般人都会屈服于某种欲望,最基本的欲望就是财富与贪婪。在很多偶然原因造成的人性弱点比如妒忌、软弱中,他还是认为贫困是最高等级。

  与贫困相对的,是他经商以后碰到的那些诱惑。他再次审视它们。1988年左右,他做成了冰箱生意,赚了很多钱,1500万在那时很多企业家想都不敢想。后来又做成飞机贸易,撬动几十亿的资金。每一次有了很多很多钱,他都面临着诱惑:是不是该停下来,是不是该停下来?好多次他都想,干脆不干了,养老去,玩去。现在他发现自己曾无数次战胜过自己,放弃了“有了钱就不想干”的自私行为,因为这和他自觉的初衷相差太远了。他在每一次的诱惑中不断在内心强化自己的目标:找到一条使国家富强。使人们摆脱贫困的方法。他认为只有摆脱了贫困,人们才可以高谈那些独立、自尊、自由、平等的价值观。这些都来源于商品实践的经验形成,而不是教化。

  出狱后,他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办学,鼓励那些经历过失败的人再次站起来,鼓励他们去追求财富,而不是田园牧歌、小富即安。

  赚钱这件事对牟其中来说有多重要?如果财富只是一个数字,一个人得为这些数字付出多大的代价?牟其中思考过这些问题。他发现赚钱真正的意义是增加了他的自信。这是他最大的人生收获。从300元起家、2000元入京,到1500万、20亿,牟其中的自信不断增强。无论遇到什么问题,哪怕山穷水尽,他总能想办法去解决。自信对他来说比赚多少钱更可贵。

  有人说,牟其中说事能把事说得比天还大。他自己知道在做每一个投资决策时,自己都是很谨慎的。他从来不投资房地产,不想看着现金变成砖头,等房子修起来规划一变又变成一堆废砖头。他只做现买现卖,甚至先卖后买的生意。

  他深知自己的弱点不是自负,而是自卑。从小到大一直被人看不起,遭人白眼,是同龄人中的异类。某个阶段,牟其中每做一件事之前都会想做不成怎么办,他并不是想他一定能做成。于是,他会准备几个备选方案。有了充足的准备,他需要最后一个时间极短、力度极大的冲刺,瞬间就完成的感觉让他无比满足,感到安全。

  1997年的春节牟其中是在峨眉山金顶度过的。那时高朋满座,家大业大。20年后的冬天,牟其中再次登上峨眉山金顶。脚下冰层打滑,上山的人给他一双脚底带钉的鞋,每走一步都费很大劲儿,但落地有声。

  本刊记者 王燕青 发自峨眉山/编辑 孙凌宇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